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 第11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7-02

【字号:

分享:

九三学社营口市委员会:

您(你们)提出的《关于我市进一步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分感谢您对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工作的关心、支持和重视,您提出的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省、市重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沿海经济带建设,针对我市产业结构、基础设施、资源环境、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实施了一系列推进工作措施,推进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开展的相关工作

(一)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

为更好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2021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和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两大战略,推动营口开发开放。提出实施“港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后,我市制定《营口市港产城融合发展实施方案》,2022年编制《营口市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并以市委全会的方式审议通过,市人大专题对规划执行下达了决议。为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我市实施了一系列措施。

1.统筹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一是制定年度工作要点。下发了《营口市港产城融合发展任务分工表》,对规划进行了任务分解,连续三年分别下达港产城融合发展工作要点,实施挂图作战,通过明确具体工作、指定具体部门、明确具体节点办法,每季度调度、每年度考核,将规划内容转变为具体工作,推动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深入实施。今年,工作要点共154项内容,由34家部门承担并组织推进。二是谋划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2021年以来,连续4年谋划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今年共谋划推进总投资2505亿元的180个“港产城”融合发展项目,1-5月份已开复工项目113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7亿元。三是推动盖鲅同域发展。为更好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去年印发了《营口市盖鲅同域行动方案》,确定重点推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六方面同域发展事项。年初,印发《关于成立营口市盖鲅同域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营口市盖鲅同域工作推进机制》并谋划盖鲅同域工作要点,一并纳入港产城融合发展工作之中,推动21项任务深入实施。同时,2021年12月,成立市港产城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原石化中心),采取与港产城中心合并办公的方式推动港产城工作落实落地。

2.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情况。一是加快“三区示范”建设。仙人岛LNG接收站、康辉新材料超强锂电池隔膜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北海总投资10亿元首一修造船厂码头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顺利,预计10月份开工,构建“多区联动”格局,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谋划沿海六市海洋旅游联动发展,4月六市完成了海上联合执法演习。二是全面提升港口能级,谋划港口基础设施项目11个,总投资127亿元,1-5月份已开复工项目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0.8亿元仙人岛30万吨原油码头项目已开工建设,鲅鱼圈疏港高速加快建设。集疏运能力不断提升,营口港累计完成货物吞吐量8955万吨,增长2.4%。三是加快发展临港产业。谋划临港产业项目120个,1-5月份已开复工项目72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3亿;,建发盛海多金属矿综合回收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清洁能源、高品质钢铁、精细化工等临港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四是加快建设高品质城市。谋划城市建设项目49个,总投资343亿元1-5月份已开复工项目3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6亿元

(二)调整产业结构

1.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创新驱动示范市建设不断提质提效,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增长,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长。特别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去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雏鹰”“瞪羚”企业分别达到431户、1458户、199户,分别增长6.2%、46.1%、20.8%。

2.推进工业率先振兴。扎实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明确打造清洁能源、高品质钢铁、黄金、铜四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精细化工、铝、粮油食品、镁四个超三百亿级产业集群,并先后实施了总投资200亿元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园、总投资152.5亿元的建发盛海铜产业链、总投资112亿元的陆上风电、总投资102亿元的大东沟金矿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截至目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95个、总投资1440亿元,去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9.4%。

3.推动服务业突破发展。大力培育信息技术、检验检测等高技术服务业,今年1—4月份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84.6%。着力建设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物流企业数量突破5000户,网络货运平台货值增长10%。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成功举办鲅鱼圈马拉松赛、望儿山母亲节等文体旅活动700余场,年初以来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一季度旅游总收入增长82.33%。

(三)统筹支撑体系建设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聚力推进创城攻坚,2023年改造供热、给排水管网217公里,维修改造城区道路5万平方米,完成老旧小区改造59个、惠及群众1.7万户。制定《营口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营口市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办法》,整治“八乱”问题10.2万处,城市管理日益精细。坚持量入为出、节用裕民拿出75%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改善,16项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年度任务。辽河文化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大辽河城市段西段10公里整治工程、成福里小区至盼盼路北段护岸改造工程完工,辽河左岸实现东西贯通。

2.推动海陆大通道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积极拓展航线网络,开辟安通“营口-钦州-上海-营口”1条内贸集装箱航线,开通“辽宁港口-河北港口”两港一航散杂货班轮航线,持续强化散杂货“定线、定班”服务。截至目前营口港共有集装箱航线44条,其中外贸航线2条,内贸线42条。推动营口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营口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运营,1-5月份完成集装箱海铁联运量37.4万标箱,同比增长28.7%,在三省一区运用集装箱海铁联运完成货物运输470.46万吨。深化对外经贸合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RCEP成员国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均超过30%。

(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2023年,全市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为100%,超额完成省75%的目标任务;全市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改善明显;列入考核的县级以上在用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优良水质比例100%。我市PM2.5平均浓度为34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5.8%(扣除沙尘影响后),同比改善2%,改善幅度列全省第一位;重污染天数2天(扣除沙尘影响后)。农用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四年保持双100%。

1.全力打好蓝天保卫战。积极推进钢铁超低排放改造,鲅鱼圈鞍钢在全省首家完成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并通过中钢协公示。做好臭氧污染防控、移动源管理工作,完成我市臭氧污染防控重点管控企业位置示意图绘制,精准管控臭氧污染。备案非道路移动机械5001辆、审核通过4801辆。持续推进工业炉窑治理,修订完成我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

2.着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印发实施《营口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强化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三水”统筹,完善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体系。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完成2023年入河排污口整治任务。深入推进入海河流总氮削减。基本完成本年度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持续巩固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水源地保护区环境风险监管。积极申报我市大清河、白沙湾、望海寨河湾-团山海洋公园为我市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典型案例,参加省级评选。

3.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严格用地准入,更新疑似污染地块清单。开展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排查整治,截至目前,我市用地用途转变为“一住两公”地块共5块,均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加强源头管控,组织开展土壤和地下水专项行动,已排查重点单位59积极推进地下水试验区建设

4.稳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配合美丽宜居村建设,积极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维。组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常态化排查,实现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清零。

(五)引进和培养人才

1.积极开展“兴辽英才计划”人选推荐工作。按照《关于印发“兴辽英才计划”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辽委人才办〔2022〕2号) 的相关要求, 推荐“兴辽英才计划”26名,有10名同志入选。其中:3人获评省级优秀工程师,1名获评“辽宁工匠”,3名获评“辽宁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3名获评“辽宁省技术能手”,为我市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实施“走进西部·引才入营”专项行动。围绕大就业观、大人才观思想,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精准对接、招才引智,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推动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深化我市与“五省一市”政府、20所高校人才合作,组织召开“渭水辽河相约 共赴美好未来”西安专场等系列活动,建立“营口+X人才交流工作站”,通过工作站发挥以点带面、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我市与“五省一市”高层次人才与高技能人才交流、就业岗位推送,为全面振兴新突破奠定坚实人才保障。

二、下步打算

(一)深化港产城融合发展。推进港口总体规划修编,实施散货工艺系统改造、2个成品油及液体化工品泊位项目建设,探索智慧港口改造升级。加快LNG接收站、仙人岛港区2号30万吨原油码头项目建设,融入辽宁域内天然气管线布局,服务构建省“三港两线”原油供应体系。紧盯港口物流链、供应链,优化临港产业布局,推进建设120个临港产业项目,促进物流货值落地。推进盖鲅同域化建设,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核心区,为建设东北重大战略承载地强化支撑。

(二)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建设东北先进制造基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落实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支持金辰机械等行业龙头企业吸引上下游企业在我市集聚,抓好建发盛海铜产业链等200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打造清洁能源、高品质钢铁、黄金、铜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及精细化工、铝、粮油食品、镁4个超三百亿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三)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制定实施新质生产力培育行动计划,着力引进清洁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项目,以我市航空遥感外场运行基地为基础,探索培育低空经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和支持政策,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储能材料等未来产业。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制定促进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依托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集聚企业、创新业态,做大做强冷链物流、港航物流,打造“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丰富完善“三贷中心”功能,深化“政银企”对接,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畅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持续繁荣商贸业,落实县域商业三年行动,布局完善购物、家政、快递、维修等业态。组织好营口海蜇节、冰雪节、汽博会、镁博会、乐博会等展会活动,发展壮大会展经济。

(五)推动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智慧电网”,推动虎官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10项电网基建工程竣工投产。布局建设5G基站、区块链等数字基础设施,完善新一代移动通信和数据网。落实亚投行贷款,推进实施陆港枢纽重点产业园区协同发展项目。加快鲅鱼圈疏港高速工程进度,推进熊岳高速服务区扩容升级改造。持续加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积极融入东北海陆大通道,提升集疏运能力,为打造国内大循环战略节点城市、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城市夯实基础。

(六)持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围绕“两核两带”框架体系,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优化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继续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提升供气、供热、供电、供水等城市生命线系统韧性水平,改造老旧管网、老旧小区。建设维修改造普通干线公路,实施城区北向出入口维修改造,优化城市路网体系。

(七)抓好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持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时监督信息系统。继续推进渤海(营口段)综合治理,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推进生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创建绿色矿山1家。抓好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入海河流水质改善行动,强化土壤源头防控,确保农用地、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八)引进人才扩大就业。积极开展“兴辽英才计划”人选推荐工作,为我市高层次人才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实施“走进西部·引才入营”专项行动,为全面振兴新突破奠定坚实人才保障。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落实落细就业促进政策,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保用工促就业助振兴专项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攻坚行动、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强基提质工程,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