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 第177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7-02

【字号:

分享:

民盟营口市委员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基地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能源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能源,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普遍共识。能源是支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基石,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对能源的认识,探索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营口市作为以传统高耗能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城市,目前主要能源消费以石化能源为主,绿色无碳能源消费比例较低,然而区域内有着丰富的海上风能、陆上风能及太阳能资源,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及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十四五”期间深入实施“智造强省”战略,做大做强清洁能源高端装备产业工作部署,营口市围绕能源安全发展,科学规划布局,延伸产业链,着力打造营口市清洁能源高端产业基地,促进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助力辽宁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按照“一企一策”原则,精准出台要素保障政策,加大配套产业政策支持力度,设置市级工业标准地作为重点招商园区,主动帮扶企业选择具备海上风电运输条件的港口作为风电专用码头,高标准新建高端产业园配套专用码头,坚定企业投资信心。吸引更多一流上下游配套企业到营口投资兴业,形成产业布局与项目开发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营造创新创业环境。按照“两个健康”的政策规定,先后出台了《营口市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管理办法》《营口市创新管理办法》等6个配套政策实施细则,重新修订《营口市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办法》,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扎实做好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完善科技攻关体制、增强科研储备和发展后劲、优化本区域科技力量结构等方面重点工作,切实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三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我市将充分发挥水规总院、电建中南院的智库、规划和设计优势,开展产业布局规划,加快构建风电、光伏全产业链生态,统筹产业与营口新型电力系统城市建设深度融合。风电方面,持续引入风机主机、叶片、塔筒、电机、齿轮等高端制造和运维服务企业。光伏方面,积极引入光伏组件、光伏支架、浮体和逆变器等高端制造企业,同时,配套培育和引进光伏边框、电池片等配件生产企业。

四是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以电建集团、华能集团作为产业链链长,带动引领集群发展。通过集群成员之间供需关系的联结,形成整个集群的成本优势。在摸清基本底数、算清发展空间容量基础之上,聚焦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供应链不完善、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等潜在短板,培育壮大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长企业,统筹布局能源链供需侧、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前后端,构建分工合理、配套完备、保障有力的产业生态圈,进而形成集中布局、集群成链、集约高效的产业发展格局。

五是加快创新平台布局,打造良好创新生态。新能源产业是关系到我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产业,是推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我市新能源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支撑经济发展能力也相对较弱。2023年营口地区发电装机总量370.81万千瓦,全市风光发电装机容量84.26万千瓦,约占全22.7%,占比还相对较小。特别是在光伏产业领域,虽然我市有金辰机械这样的光伏生产装备制造领域的龙头企业,但还主要专注于生产工艺流程相关的技术创新,在先进材料、结构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较为有限,没有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稳定性的产业链条,产业整体实力依然不强。因此,我市将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积极推进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创新中心、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在我市布局建设。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加大对众创空间、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载体的支持力度。重视对先进冶金新材料领域产业创新技术的跟踪、培育和储备,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展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创新活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科技攻关体制,优化本域科技力量结构,充分释放客体要素潜力,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生态。

六是培育市场主体,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我市将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完善产业招商图谱,聚焦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开展专项招商行动,着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招商,发挥金辰机械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进其合作企业落户营口。持续深化央地合作,与华能、中电建、中车等保持密切联系,借力央企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影响力,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集中集聚。同时,加快陆上风电等项目建设进度,做好海上风电、清洁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有序开展,不断为风电、光伏等产业发展集聚力量。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升级,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强、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大力支持本地龙头企业与行业头部企业对接合作,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风电、光伏产业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平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能力,推动产业稳定发展。做精做专中小企业,建立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产业“专精特新”和“小升规”企业库,加大对入库企业培育、支持力度。通过争取上级资金等方式,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设备升级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七是成立“市级金融服务企业工作专班”。带领全域银行机构走进县(市)区、园区开展金融助全面振兴新突破系列政银企专场对接活动,解决企业融资的难点、堵点问题。梳理印制营口市项目、企业融资需求情况表,并及时推送驻营银行机构开展融资对接。去年,组织召开20多场专题政银企对接会,累计为包括新能源产业企业在内的94户企业对接近70亿元融资需求,为18户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八是创新银行信贷产品。引导各银行不断加大投入,创新金融产品,实现对新能源产业的精准服务。比如,盛京银行的“辽碳贷”,通过碳减排贷款、碳排放权抵质押贷款、企业碳资信挂钩贷款等产品或业务模式,为属于碳减排重点领域内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融资服务;兴业银行的“光伏贷”,为工商企业发放贷款用于购买光伏设备及聘请EPC公司在其自有屋顶安装光伏设备

九是强力推进企业上市通过优化上市政策环境、强化后备资源挖掘培育、加强资本市场培训宣传、政策指导等举措,积极扶持引导、推进优质企业改制上市,截至目前,我市有民企上市公司3家(金辰机械、风光新材、鼎际得),居全省第4位,在新三板挂牌4家,在辽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107家。天元航材于2023年6月完成深交所创业板正式申报,目前正在深交所审核,预计明年上市;世纪电子正在为报省辅导备案做准备,计划2025年向北交所提交IPO申请一批优质企业正在为上市做积极筹备,从目前情况看,未来两年我市上市企业数量有望取得突破。

十是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23年备案省级实质性产学研联盟17家,7家企业获省提升类产业联盟后补助资金支持,共计140万元,6家专业技术创新中心新获批省级创新平台,4家单位新获批省级众创空间,获批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2家。全市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达到107个,其中省重点实验室6家、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1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1家。

十一是持续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雏鹰瞪羚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建设。2023年,全市新增注册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460户,总量达到1458户;新增雏鹰瞪羚企业40户,总量达到199户;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5户,总量达到431户。

十二是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加大科技人才引育力度。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企业科技特派行动,从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驻辽研究所等16家高校院所,选聘119名专家学者为企业科技特派员,组建了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22个企业科技特派团。通过实施“筑巢引凤”工程,加强创新平台的人才载体功能,为我市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进国外高精尖人才5人,实施2023年营口市企业博士双创计划,柔性引进域外博士团队22个,引进域外高层次人才110人。组建服务科技创新团队50个。为我市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二、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科学推进风电、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编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聘请第三方专业团队,对风电、光伏与其他能源、电网的协调发展、联合运行等问题进行深入论证,科学编制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并与电网建设等规划保持衔接,明确营口可再生能源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编制专业规划基础上,针对风电、光伏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判,制定符合营口发展实际的风电、光伏产业发展方案,明晰产业方向、谋划产业布局、规划产业链条,形成推动营口风电、光伏产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完善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突出新能源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建立市级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组建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重点工作、分析解决问题、部署下步任务,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加强创新驱动,增强产业发展源动力和竞争力。加大对风电、光伏产业创新支持力度,聚焦风电、光伏产业,详细梳理发展技术短板和未来技术趋势,依托“揭榜挂帅”项目管理机制,滚动式发布技术攻关清单,引导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大专项研发投入,破解产业发展技术难题。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风电、光伏产业企业,积极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快布局新能源产业创新联合体、新能源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形成市场导向、主体多元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同时,持续推动企业“上云联网”,鼓励风电、光伏企业面向自身及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数字赋能行动,探索建设“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积极引进创新人才,以人才柔性引进的方式,探索组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咨询机构,打造产业发展“智囊团”。积极与省内高校、博士后工作站等建立拓展合作,引进培养新能源产业高层次、紧缺型、创新型人才。同时,坚持以项目引人才、聚人才,为风电、光伏产业创新发展集聚宝贵资源。

三是培育市场主体,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要加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完善产业招商图谱,聚焦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开展专项招商行动,着力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支持龙头企业招商,发挥金辰机械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进其合作企业落户营口。要深化央地合作,与华能、中电建、中车等保持密切联系,借力央企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影响力,吸引产业链相关企业集中集聚。同时,加快陆上风电等项目建设进度,做好海上风电、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项目有关工作,推进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有序开展,不断为风电、光伏等产业发展集聚力量。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计划,支持现有龙头企业对标国际国内一流,加快技术创新、产品升级,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强、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大力支持本地龙头企业与行业头部企业对接合作,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打造风电、光伏产业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平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整合能力,推动产业稳定发展。要做精做专中小企业,建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专精特新”和“小升规”企业库,加大对入库企业培育、支持力度。通过争取上级资金等方式,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创新研发、设备升级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四是探索发展模式,形成产业发展闭环。探索“多能互补”模式,依托营口现有企业、项目,提前谋划推进“风光储”跨界融合,支持推动重点企业和项目单位,与相关企业深化合作,探索布局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提升新能源消纳和储存能力,为加快布局分布式发电夯实基础。探索“源网荷储”模式,积极推进吉瓦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有序推进风电、光伏等基础设施,着力支持智能控制系统建设,以齐备的软、硬件设施,整合能源资源、网络、负荷、储存等要素,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管理,为加快风电、光伏产业发展积累经验、探索模式、奠定基础。

五是做好服务保障,支撑产业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整合资源优势,提高关键要素保障能力,更好推进产业发展。完善政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管理职能,建立健全涵盖研发、投资管理、生产准入、市场监管、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安全监管等各环节的政策体系,对风电、光伏产业发展给予全方位的政策引导。特别是坚持“一事一议”原则,在合法合规前提下,根据项目单位需要,给予投资直接补贴、贴息贷款等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提高政务服务质效,聚焦风电、光伏项目从落地、建设、竣工、生产进行全周期梳理,对因土地、环保等政策无法开工或开发规模受影响,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落实不到位等企业、项目较为关注的问题,组织服务专班,登门对接、建立台账、解决难题,并搭建风电、光伏产业政务服务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服务效率,加快项目尽快落地。努力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能源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城市。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