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秦英林:加强人才和技术创新 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

来源:辽宁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5-28

【字号:

分享:

2020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接受新华网专访,就养殖业转型升级等问题讲述自己的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

新华网:在人们的固定思维中,养猪是一件又脏又累的工作,您大学毕业后,却从事了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看来不是那么“高大上”的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您和您的牧原公司改变了很多人的传统观念,请问,您如何看待这种改变?在此过程中,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对于刚刚创业或即将创业的大学生,您有什么建议?

秦英林:时代在改变,技术在不断进步,任何一个产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必须要自我革新,转型升级。能把养猪从一个传统产业,转变成一个高效节约、生态环保的新产业,为社会提供更安全更健康的猪肉,我们很开心,有了这种改变,中国的养猪业一定会发展的更好。

中国养猪业发展有几千年历史,但比照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也正是在这种差距的昭示下,让我们下定决心,要把猪养得更好,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提升养猪的生产水平。我们开始将一些现代的工业理念植入到传统的农业生产当中去,从而改变传统的手工方式来提升劳动效率。不过,产业升级并不容易,自己当初也是怀揣着目标忐忑前进。在见识过国际先进的养殖业后,对比发现自己与之的差距很大,所以,我以此为标准自我要求,经常揣摩、思考,从刚开始觉得达不到,慢慢发现能做到,最终到完全可以做到。

现在,养猪业有了全方位的提升:养殖装备和科技投入越来越高,从过去的手工劳动,到机械化、自动化,再到现在智能化发展,这个水平已经赶超发达国家的生产水平。从业者素质也提升了,从过去的老农民到现在的产业工人,再到更多大学生、博士生,工程师愿意来养猪,也是养殖行业的新面貌、新气象。此外,在环保方面也有巨大变化,新设计的养猪场做了空气过滤,减少了空气资源消耗,把臭气处理了,把水处理的可以完全回用,进一步节约了淡水资源消耗。养殖业不再是一个包袱,也不是小副业,它是一个新生产业,我们期望用我们的努力,让养猪做到环境无污染,食品有安全,为社会输出更多高品质猪肉,让养猪这个传统行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行业。

做创业这件事,一定要思考“我想干什么”与“社会需要什么”,这两者之间的平衡。我认为,首先是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我们创业发展的基础,一定要把社会需求放在第一位,也就是客户需求是第一位的。其次,创业成败的问题。可以说,创业者有95%的失败,5%的成功,这是一个自然现象,也是一个必然现象。任何一件事如果一干就成功,那就说不上是创业,也轮不到我们去打拼。对此,我认为,面对失败,要把它视为一种必然,让自己从95%的失败走向成功的5%,这才是正常的心态。再次,我们要有“死磕”精神。看清自己的目标,要有信心,用科技、智慧的手段去做,还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称之为“死磕”精神。一直磕到成功为止,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创业精神。

新华网:4月20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称,您自愿向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无偿捐赠其所持牧原股份市值8亿元对应的数量股票,以促进西湖大学教育科研事业的发展,支持西湖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请问,您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初心是什么?

秦英林:教育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深知一个家庭改变命运最好的方式是教育。同时,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特别是高端人才,一个企业的价值就是除了自身创造价值,获取利润,更要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生活,让更多人接受更好教育,成为社会发展的后续力量。

西湖大学是一所致力于为国家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突出贡献的新建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崇高使命。科技推进了资本的聚集,现在资本回过来推动科技进步,这是双向循环。用资本来帮助推动科学研究和科学进步发展,我相信未来中国会有更多成功企业支持大学教育,支持先进科技的研究发展,支持我们研发世界领先技术。

新华网:今年两会,您准备了什么议案?能够简单介绍一下吗?

秦英林:今年两会,我的建议主要是围绕行业转型升级方面。我国养殖业目前正处于向现代畜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变革期,仍面临着生产效率低、疫病防控能力差、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行业升级关键靠技术驱动,建议加大对养殖业引进高科技人才和科技创新的激励力度,鼓励畜牧企业探索智能化养殖,实现智能养殖。其次,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县级检测中心、饲料原粮烘干设备、车辆洗消中心、无害化处理中心等防控设施,将畜禽专用运输车、疫病防控设备纳入农机装备补贴范围,引导畜禽运输升级,提升区域防控水平,保障生猪产能恢复。同时建议建立生猪产销区补偿长效机制,促进生猪产能快速恢复。

  • 附件:
  • 视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